语文教改之学生的“读——思——编——演”

2019/5/29 15:16:10教务科管理员

语文教改之学生的“读——思——编——演”

基础课教学部  邢利军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濶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意识到,在职业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互动、走向整合、走向智慧,不失为一种新的“理解哲学”的体现。

一、文化认识的统合

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亮点是增加了“互动”因素。它关注互动对象、增加互动时间、扩大互动空间、安排互动内容、设计互动方法、明确互动要求,使语文教育与文化与社会在互动中相互适应、相互调节,从而形成一种统合,取得了接触变容的效果。

1.演课本剧的语言学意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思维工具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源于社会生活又推动社会生活的发展。在人类语言生活的历程中有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即由以声音为材料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使听觉活动扩大为听觉和视觉的联合活动(这是课本剧的基本特点)。第二次飞跃,即由单语言生活发展为双语言生活(将方言转化为民族共同语言是演练课本剧的重要要求)。第三次飞跃,即语言留传和转换技术的突飞猛进(是编、演课本剧丰富多样的信息源)。因此,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大而言之,是体验语言生活飞跃的趋势,掌握和运用语言生活飞跃的成果。

2.演课本剧的文化学意义。戏剧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活动,是既具有时间艺术特性又具有空间艺术特性的综合性艺术。学生群体可以通过这种艺术活动来反映认识的文化、规范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借戏剧语言和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内心意愿。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不仅使他们同时拥有审美的共占空间,而且拥有共享空间。这就是说,使学生在人们最向往的精神活动中,不但磨炼了他们创造精神产品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对社会已有精神财富的享受能力,切实掌握文化,走社会生活之道,迈向人的全面发展。

再从改编课本剧的可利用资源来看,有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文艺名著名篇,乃至科普小品。这表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有利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的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课程改革的又一个核心亮点,是重视“过程”的优化,而不片面追求结果。阅读是一种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我们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忱投入热烈的表演。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影响来,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且能发展其形象思维及合理想象,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由于阅读材料内容的复杂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阅读环境的差异性,这种转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接触改体。在课本教学中,如接触到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甚至有对话,则可以短时酝酿,分配角色、论台词、议细节,改变文体,当堂表演。

②即兴延伸。在课堂教学中,若遇一篇课文,它有人物、有场景、但无故事、无对话,则不妨鼓励善于形象思维,勇于当众表达的部分学生,顺应文章原意,通过内在语言先园通故事情节,瞬息即行表演。

③二度开发。在课堂教学中,若遇一篇课文,它既无人物,也无情节,但有事物、有联想,则可因其内容先分组讨论,共找“戏眼”,然后根据“戏眼”的需要,再分头笔拟对话,扮角表演。

2.      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趣味性应该是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就课本剧而言,就是说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趣。不但要注意积累,更要注重开拓,变封闭为开放,将探索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积极转化为获取信息,有意识搜集信息、有主见处理信息的能力。当前,师生们也正是在作这样的努力。比如在《鸿门宴》一文中,主客间的交际礼仪、心理状态,既很有“戏”,又很有“趣”,但对中职生来说,那只不过是一些混沌的、模糊的心理意象,似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今要表演这些人物,自然首先要将模糊的心理意象清晰化,然后才有可能呈现正确的视觉表象。

三、心灵智力的启迪

课堂改革的再一个核心亮点是推崇“整合”。在教育理念上,强调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继承传统和面向未来的整合。在教育结构体系上,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整合。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个体差异与整体协调的整合。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则强调读、写、听、说、活动的整合。而演课本剧正是对这些整合要求的再整合。在这一独特的动态中,使语——文——剧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得到完美而和谐的体现,使学生获得心灵智力的启迪。

1.组织“动态社会”活动。戏剧家易卜生曾经说过“人生不是演戏,但不能没有戏剧意识”。所谓戏剧意识主要包含观剧意识和演剧意识。人们有了观剧意识,才能洞悉人生真谛,把握人生底色。才能满腔热情地去赞美自然绝色,讴歌人间豪杰,才能明智而犀利地去鞭挞丑陋,去铲除罪恶。有了演剧意识,才有集人生美好情态、精睿智慧于一瞬的强烈要求,才会有完成具有美学价值的自身形象的实践动力。所以在演课本剧的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动态社会”活动,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

2.引导横向学习风格。语文其实是自然文化与民族文化生态平衡体系。它既是人们的一个生活过程,也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环境财富,因此必须形成横向学习的风格,以弥补纵向学习的不足。演课本剧虽不及戏剧文学那样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尖锐的戏剧充突和人物语言的高要求,但它必竟是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的综合体。它也要以戏剧的本质规律去运作,而且越接近这个规律,就表明参与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新水平。比如戏剧的空间进展层次,一般为案头文学——剧场活动——舞台演出——社会现象;剧本写作的进展层次,一般为整体感知——揣摩品味——语言运用——多维创意——记忆积累;演员的心理进展层次,一般为表演冲动——角色幻想——情感语言——舞台行为。课本剧面对这些规律,哪一环也少不了。其中“剧场活动”、“多维创意”及“角色幻想”对横向学习的要求尤为迫切。

张扬课程改革“增加互动”、“重视过程”、“推崇整合”三个核心亮点,积极引导学生“读——思——编——演”课本剧。用“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发挥“语——文——剧”的系统效应,打开语文课改一扇窗。我们从这扇窗口,仿佛看到了享受美的能力的回归,心灵折射语言的领悟,以及现代社会人格的升华。